90岁的张大爷吃饭时不慎吞下了一块鸡骨头,随即感觉咽喉部轻微不适,但并未太过在意,自认为多喝点水应该就好了。几天后,张大爷突然发起了高烧,家人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便给他服用了感冒退烧药。
然而,吃药后张大爷的高烧并未退去,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家人意识到情况不妙,立即将张大爷送往古蔺县人民医院就诊,接诊医生详细询问了张大爷的病史,并结合张大爷的症状,怀疑是鸡骨头划破了食管黏膜,导致了感染。
通过血培养检验检查,发现张大爷的血液中竟然真的含有致病菌—微小微单胞菌,就是这个致病菌引发了菌血症,才导致了张大爷的高烧和咽喉部不适持续加重。查明病因后,医生立即为张大爷制定了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。
经过5天的精心治疗,张大爷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咽喉部的疼痛也明显缓解,现已康复出院。
回顾张大爷的康复之旅,我们不禁要感叹查明病因的重要性。那么,血培养究竟是什么呢?为什么它能够发现血液中的细菌呢?
简单来说,血培养就是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中,创造一个适宜细菌生长的环境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,如果血液中存在细菌,它们就会在这个“温床”上繁殖,形成可见的菌落。这样,医生就能通过观察和鉴定这些菌落,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,以及是哪种细菌在作祟。
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它不仅能帮助医生准确找出致病菌,还能指导抗生素的选择,确保治疗的有效性。
采集时机:最好在患者寒战或高热高峰前后采集,此时血液中的细菌浓度较高。
采集前准备:告知医生任何已知药物过敏史或其他相关健康状况;在采集前避免使用抗生素,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