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岁的陈女士(化名)两年前在做体检时发现肠道有一个1.8cm大小的肠息肉,医生建议其尽早切除并定期复查,但因当时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症状,慢慢的陈女士就将此事淡忘了。
近日,陈女士常出现大便不成形、便血等情况,于是赶紧到古蔺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。经无痛肠镜检查后发现,之前检查出的肠息肉表面略充血,医生怀疑有局部瘤变的可能,后为陈女士实施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,并将切除的组织送去病检,病理结果显示为绒毛腺瘤伴局部低级别瘤变。
因绒毛状腺瘤极易发生恶变,需及时切除预防结肠癌的发生。所幸,陈女士的息肉完整切除后经病检未发现癌变,很快便恢复了健康。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,像陈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蔺小医提醒:据相关研究,超过90%的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恶变而来,若发现有肠道不适症状或年龄大于45岁者,建议尽早行肠镜检查,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肠息肉并进行相应处理,可预防肠癌发生。
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,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。
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高,发现后要尽快切除。
非腺瘤性息肉也不能保证一定不会癌变,比如由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是良性的,但如果持续受炎症刺激,可能会继续长大甚至往不好的方向发展。所以,大于 0.5 厘米的良性息肉通常也建议切除。
切除小的息肉,一般不会感到疼痛,这是因为胃肠道的痛觉感受器与皮肤的痛觉感受器略有不同。
人体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对切割、挤压、打击等外力作用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,而胃肠道的痛觉感受器对针刺、切割、烧灼等易引起躯体痛的刺激并不敏感。而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时,是切割和烧灼刺激,不会感觉到疼痛。
1、比较大的肠息肉,在无麻醉切除过程中也会产生牵拉疼痛,患者会不自觉地挪动身体,这样会影响医生对肠镜及手术刀的把控,从而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。
2、切除胃息肉时,患者如果处于非麻醉状态,可能产生恶心、呕吐等反应,也会影响医生的操作。
3、有的息肉基底较宽,盲目切除会有出血风险,应先抽血查验凝血功能再行切除。
4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抗凝药这类人群,如果发现比较大的息肉也不能马上切除,因为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药物有增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。
5、大于2cm的息肉首先要排除是否癌变,在切除前需行活检、超声胃肠镜检查,必要时还需进一步完成CT和磁共振检查等。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息肉已经癌变并且往粘膜下深部生长,就不适合在胃肠镜下切除,需采用其他手术方式切除。
研究发现,大约有50%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了息肉复发,也就是说,肠息肉虽然被切除了,但是导致肠道息肉生长的原因并没有被去除,所以仍有复发的可能。
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原因:
1、大于1cm的肠息肉切除后,息肉的残端也许会复发长出新的息肉,复发率可达10%-35%。
2、原息肉属于快速生长的病理类型,间隔一定时间后也会长出新息肉。
3、由于大肠弯弯绕绕较多,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掩,若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或检查过程中配合不佳,就有小息肉漏诊的可能。
五类肠息肉易复发人群:
1、高热量饮食者;患有代谢综合征者;吸烟、饮酒人群;50岁以上人群;结直肠癌家族史者。
温馨提示
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,虽予以切除,但患者仍需定期复查,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、息肉大、腺瘤性息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