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9岁的黄大爷突发“言语障碍与右侧肢体无力”,家人心急如焚地将他送往古蔺县人民医院就诊。到达医院时,黄大爷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不能言语、意识模糊、半身不遂的危急状态。
神经外科医生立即为黄大爷进行了体格检查,并详细询问了家属关于患者的病史。结合辅助检查颅脑CT平扫,诊断为:慢性硬膜下血肿、脑疝形成,生命危在旦夕。若不及时清除颅内血肿,黄大爷可能随时出现呼吸、心搏骤停。
然而,黄大爷年高体弱,基础疾病多,还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,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。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术中突发心血管意外、术后颅内大量出血的风险。
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,神经外科团队迅速行动,针对手术风险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。随后,立即为黄大爷进行了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手术,及时清除硬脑膜下的血肿,避免脑疝和肢体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。
手术过程紧张而有序,神经外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,顺利完成了手术。
(术后黄大爷已能正常使用手机)
术后,黄大爷在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,病情逐渐好转,肢体乏力症状逐渐减轻,言语也变得清晰流利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,黄大爷已经顺利出院,重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。
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脑外伤后三周以上,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,血肿增大后产生占位效应,导致脑室和脑干受压,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。
颅内压增高症状:如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视神经盘水肿等。婴幼儿患者还可能出现惊厥、呕吐和头围增大等症状。
精神障碍:如痴呆、淡漠、记忆力下降、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。
局源性脑症状:如偏瘫、麻木、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。这些症状可能因血肿压迫不同的脑组织功能区而出现。
老年人:尤其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,由于大脑体积缩小和骨骼脆弱,容易发生跌倒或轻微头部受伤,从而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,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。
酗酒者: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肝功能损害,影响血液凝固功能,同时增加摔倒和头部外伤的概率。
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群: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等,这些药物会抑制血液凝固,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。
特定手术或疾病患者:如接受蛛网膜囊肿手术的患儿、头外伤后发生急性硬膜下积液者、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等。
避免头部外伤: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佩戴安全帽,减少跌倒风险。
控制高血压:通过健康饮食、定期运动和合理用药,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,以减少血管破裂的风险。
合理使用抗凝药物: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。
定期体检:50岁以上的人群和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群,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。
注意生活习惯:避免酗酒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有助于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