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是众多患者信赖的“刘骨头” | 古蔺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刘继红,用爱书写医者仁心
点击量:0

“骨科医生,干的既是力气活也是‘绣花活’。”古蔺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刘继红说,骨外科手术就是给患者肢体“换零件”,很多操作都需要体力;由于涉及血管、韧带、神经等细微操作,又是个精细活,需要有耐心。

有着33年临床经验的刘继红,走在不断探索、创新的路上,每年主持手术超千台。他不仅是同事们钦佩的“工作狂”,也是患者信赖的“刘骨头”。凭借精湛的技术、良好的医德,这些年,他先后荣获“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”,医院“先进个人”“优秀管理者”等诸多荣誉,慕名前来求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。

 刘继红帮患者检查受伤的脚

把患者从瘫痪边缘拽回来

去年3月,因为不慎摔了一跤,90高龄的邓婆婆出现骨折。想到年事已高,老人不愿意去医院治疗。在家躺了几天,除了患处疼痛难忍,身上还出现几处压疮。见此情形,子女硬把老人送进医院。

“这个年纪,摔伤后不及时就医,可能会危及生命。”骨科病房,接诊医生刘继红说,因为老人基础病多,需进行输血、骨牵引等各种术前治疗,达到相应指征才能进行手术。

经过半个月调理,老人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,终于被推进貌似“修理铺”的骨科手术室——这里的医疗器械相对“粗犷”,榔头、电钻、钳子等一应俱全。

手术开始,在助手的协助下,刘继红先用C型臂影像增强器进行术中透视,精准探查老人骨折病灶,手术刀熟练而精准地层层深入,钻孔、拼接、复位、缝合……凭着娴熟、高超的医术,历经4个多小时,老人的骨折手术顺利完成。

对刘继红来说,这台手术相对轻松。复杂的骨科手术要连续做20多个小时,长时间集中精神站立,对体力、耐力、专注度的要求颇高,一般人很难做到。

三个月后,邓婆婆到医院复查时已甩掉拐杖,重新独立行走。为表达对医生的感激,还专程送来腊肉、土鸡。心意被婉拒,又专门制作一面印有“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”的锦旗,敲锣打鼓地送到医院。

 患者为医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

长期从事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,今年57岁的刘继红在关节、创伤、脊柱、运动医学等方面造诣颇深,尤其在髋、膝关节置换方面,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。自古蔺人医骨科独立成科以来,他以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,成功实施了一例例高难度手术,让上万名患者免于瘫痪之苦。

从业33年来,刘继红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,认真分析、精准治疗、言语安抚、回访问询……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。

从一人冲锋到一群人战斗

老牛亦解韶光贵,不待扬鞭自奋蹄。

从医之路是一场艰苦的修行,需要不断学习,与时俱进。33年里,刘继红从未放下书本,不断丰富阅历,总结经验,用一把手术刀在患者脊柱、四肢上“精雕细刻”,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,也换来了“刘骨头”的尊称。

这些年,刘继红曾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等大医院进修,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、香港玛丽医院进行短期培训。不断探索骨伤科领域热点、难点,还瞄准医学发展前沿,将进修之旅的所学、所思运用在临床实践上。率先在泸州市县级医院中开展关节置换、关节翻修术等高难度手术。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,更是开创了古蔺人医骨科诊疗智能化、精准化、微创化的新时代。

 查房时和患者聊聊恢复情况

2022年6月,43岁的王某因腰椎病变住进古蔺人医骨科病房。根据检查结果,发现患者手术在骨科手术中风险高、难度大,于是,刘继红决定创新采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,以提高手术精准度,减少患者创伤,降低治疗费用。

在临床医生配合下,他将病人CT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三维重建,设计手术方案,进行机械臂定位。再通过机器人精确“制导”,精准置入螺钉,实现撑开与固定同步完成,最终顺利完成这一高难度手术。

新技术的使用,填补了县内骨科多项手术史空白,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方便,打破了山区群众遇到骨科疾病就“往外跑”的现象。

“骨骼固然坚硬,但毕竟不同于砖瓦木材,想‘玩转’它光有力气是不行的,还要用巧劲。”刘继红对解剖结构有着深刻理解,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,制定最优治疗方案,是对一名骨科医生最基本的考验。

住院部二楼电梯口,斜对面是一间医生办公室。桌上,除了一摞专业书籍,还有一组组人体骨骼。闲暇时候,刘继红就在这里值班,不是看书就是摆弄那些骨骼模型。
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在刘继红看来,“一枝独秀不是春”,只有加强对年轻医生的培养,才能实现“百花齐放花满园。”

“医院骨科成科之初,主要是以骨折治疗为主,科室医生护士仅有4人,每天忙得连轴转。”刘继红介绍,随着科室诊治范围扩大,青年人才不断引进,目前科室医护团队已达20余人,完成了从“一个人冲锋”到“一群人战斗”的转变。

“对于年轻医生,除了加强临床指导、轮换外出交流,医院尤其注重医德培养。”刘继红说,医生治病不能重来,救死扶伤的底线不能破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,要求年轻医生必须要有上进心,要加强学习、敢于创新、敢于超越,才能快速成长。

要对得起患者生命的托付

医乃仁术,善德为本。解除病痛的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,更要有温暖人心的关爱。

近日,医院骨科收治了一位来自古蔺县龙山镇的交通事故伤员。入院时,病人因大腿骨折需要及时手术。但是,通过了解,伤者在遭遇交通事故后,司机逃逸,周边监控缺失,一时难以找到肇事者。病人家庭情况更是特殊,其父早逝,母亲体弱多病,家庭经济困难。再加上事故造成的医疗费不能报销,伤者医药费找不到出处。如何让病人顺利完成手术?成为摆在科室医护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 手术中的刘继红非常专注

了解到伤者家庭情况后,骨科医护人员决定开展一场内部募捐活动,帮病人渡过难关。同时,为了尽快完成手术,刘继红还提前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。如今,这位病人已康复出院。

“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,是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,我们要尽量优化治疗方案,以较低的费用治好病,才不辜负他们的信任。”刘继红说,针对特殊困难患者的募捐,在骨科已不是第一次,也不是最后一次。“都说医者仁心,关键时刻能帮就帮一把!”

身处同一科室,护理组长孙洪叶发现,刘主任的办公室门始终是开着的,除了便于患者进屋咨询,还能随时观察进出病人的状态。“不只是关怀病人,刘主任也常与大家打成一片。”孙洪叶说,刘主任平时态度很随和,但对工作要求却特别严,如果发现操作不规范,会立即指出并严厉批评。

为了方便患者随时联系,指导患者康复治疗,刘继红除了主动告知患者自己的联系方式,还与病人或家属互加微信好友。他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,实时在线帮助患者答疑解惑。暖心之举,点滴互动,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,也为此收获了不少患者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。

回顾从医这些年,刘继红感慨万千。建院之初,医院设施简陋,病房拥挤,设备匮乏,甚至经常缺水断电,只能勉强保障正常医疗活动。如今,医院开放床位已达670张,在职员工900余人,硬件设施齐全,医疗队伍庞大,科室专业水平不断提升。

33年来,刘继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精医、重德、博爱、奋进”的医学理念。目前,古蔺人医已跨入“三甲”行列,一座现代化综合医院即将崛起。提及未来,刘继红说:“我这身骨头还硬朗着呢!”他将继续用自己的光和热,去照亮广大患者的康复之路。